状元实业家张謇的“三个面孔”以及给企业家的启示
作者:李志起,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、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北京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,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
来源:总裁读书会(ID:winnerbook_club),根据作者在总裁读书会大咖领读活动上领读《张謇传》的内容整理发布
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我们总裁读书会,这次我分享的书是《张謇传》。
为什么要选择读《张骞传》这本书?因为张謇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他的特殊性,要用一句话去概括的话,他就是一个过渡时代的一个伟大的过渡人物。
张謇出生于1853年,去世的时候是1926年,他的一生当中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这样的一个人生跨度,在历史上正好是中国风雨如磐,发生颠覆性变革的100年。这100年当中,很多的人和事,对于中国以及我们当代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毛主席曾评价说,提到中国的民族工业,如果要讲重工业的话,我们不能忘记的人是张之洞,张之洞在武汉做洋务运动,建船厂、兵工厂等一系列的企业,打下了中国重工业基础。而张謇主要的成就是在轻工业,他在中国的纺织业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。
大家说纺织业当时有那么重要吗?其实纺织业是当时中国民族企业的一个源头和开始。衣食住行,首先是从穿衣服开始,中国人第一次用机械大幅度地解决了纺纱的问题,便是从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。
毛主席的这两句话,提到了张之洞,也提到了张謇。如果要说他们俩之间还有其他共性的话,张之洞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探花,到了光绪年间,张謇考中的则是状元,他们两人也都分别走上了创办实业、创办教育的一个共同的历程。
国家最高领导人2020年11月12日在江苏南通考察的时候,专门去南通博物院参观了张謇的生平、展陈,了解张謇实业救国、发展教育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,并赞扬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。这正好给我们又把张謇的历史提到了大家关注的高度。
这本书的作者章开沅先生,他是我们国内研究张謇的第一人,是张謇学的开创者,而且他本人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,他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辛亥革命史、中国资产阶级史以及中国商会史,他把张謇作为辛亥革命当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,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解读张謇。所以,这本书带有历史学家的严谨性、厚重感,我们读他的书,读到的都是真材实料,都是干货,也不带任何的偏见,具有全面性。
如果我们看张謇的话,他主要有几个面值得我们一起来解读。张謇这个伟大人物主要有“三个面孔”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:第一面,他是一个状元实业家;第二面,他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;第三面,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。这三个身份伴随张謇一辈子。
我们先讲他的第一个面孔,状元实业家。为什么状元实业家留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刻?
今天我们讲实业家、企业家,大家还是比较有感情、比较肯定的。但是在100多年前,一个状元郎突然掉头去办工厂,去做生意,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。
古代讲士农工商,优秀、杰出人士的第一选择是干什么呢?首先是选择当官,商是排在最不入流的、末行的选择。那么张謇为什么成了状元以后,又去下海创业,选择一个在当时跟他的身份完全不相符的人生选择呢?
在这本书里,章开沅先生认真地分析了张謇的这个选择。张謇考中状元的时候已经41岁了,他参加了26年的考试最后才考中,一个中年人考中状元的心情,和一个十八九岁年轻人考中状元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;而且在中状元之前,张謇也已经参加工作十几二十年,他对于功名利禄有了不同的看法,他也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,甚至去过了朝鲜,当时不能叫出国,因为当时的朝鲜也归中国管。
他去了朝鲜,参加了对日战争的第一线,看到了日本是怎么侵略朝鲜,是怎么跟中国对抗的。所以,一个中年人考中状元以后,他一点都没有兴奋感,他在那天的日记当中,就分享了他的心情,不是那种衣锦还乡的感觉,他觉得这个状元没多大意思,做状元不是他人生的第一选择,这是张謇能够从状元变成实业家、创业者的一个直接原因。
张謇愿意创业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,在张謇刚刚中了状元几个月之后。 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笔,因为后来签了一个《马关条约》,当时的中国先辈们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动荡当中,觉得几千年的中国文明都要被摧毁了,这个国家、政体都有可能要被瓦解了。
我们现在经常习惯讲一句话,叫百年未有之巨变。但是大家知道在辛亥革命前后经常用的一句话是什么吗?叫3000年未有之巨变。那是从中国的封建王朝,从唐宗宋祖开始,3000年未有之大变,那时人们遭受的震撼和压力,远比我们今天要大得多。
在这种情况下,张謇的父亲刚好去世了,他要回家给父亲办葬礼。按当时的规定,他不能够同时在朝廷为官,他得回家为老父亲送行。他在家里待了三年,这三年正好把他的另外一种能力给激发出来,这就是企业家精神。
张謇的老家在江苏南通,南通离上海的距离很近,南通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工商业的萌芽,有了一些手工作坊的基础。与此同时,他身边有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做棉纱的生意,都在做手工纺织业。张謇想,我要为他们出头,要为他们去争取更好的待遇,他一只脚就这样跨进了实业的大门。
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以后,大家都醒悟过来了,中国要想真的变得强大,其中有一点就是要增强国力,要发展我们的战备。在这种情况下,张謇痛下决心:我不当官了,也不愿意回到当时的首都北京去上班,我就愿意在老家踏踏实实地做一点事,创办一个实体企业,改善老百姓的待遇,给老百姓找到一条新的活法。
他创办企业的时候,在日记中写了一句话,叫“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,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”,愿意去做那些哪怕是一分钱一毫钱的有用的事,也不愿意去当什么级别多大的官,这是他真实心态的写照。
我们今天要去创业,要说容易也容易,说不容易也不容易,比如说现在办手续很简单,你在网上一提交马上就能注册,但是开办公司所需要的资源、资金和人才怎么解决?如果解决不了,创业就成了无稽之谈。
张謇在100多年前跟我们碰到的这个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本书里有特别有意思的一段,就是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的时候,他开创性地设计了一个制度是搞股份制,多个股东一起出资来创办这个企业,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念。
他和身边的几个熟人朋友说大家一起合伙,他只占其中很少的一点股份,但是当他真要去创办这家企业的时候,那些答应他的熟人和朋友,到了关键时候全部打了退堂鼓,这就把他架在了半山腰上,下不来了。
张謇想了很多办法,想去筹资,想去借钱,到处去找朋友,找了当时的张之洞,找了政府中的一些地区领导人,但是关键时候一个人都没有落实。
张謇创办企业的时候,最困难到了什么程度呢?他为了去上海找股东融资,最后在上海住了几天,把所有的费用都花完了,还没有着落,以至于张謇想从上海回南通都没有路费了。怎么办?
他就蹲在上海的马路边卖字,卖了三天。也幸亏他是个状元,也幸亏他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,他的字写得很漂亮。他在小马路摆地摊卖了三天字,终于凑足了路费,回到了南通。
大家想想,要解决一个公司的启动资金都如此困难,创业之路注定充满艰辛。事实上从他有这个念头到最后把大生纱厂办起来,用了整整五年时间。从一个状元变成一个实业家、创业者,中间用了五年时间才把这个大生纱厂真正地办起来。
那么,状元的光环到底给张謇带来了什么?很多人会以为状元肯定是加分,大家一听说你是状元都愿意支持你。其实不是这样的,这背后有着一个知识分子创业艰难的、痛苦的心理落差和转折点。
我们都有自己所谓的追求、风骨、有我们的理想,但是真正从知识分子变成创业者,面子、身份、地位一文不值,你重新得回到创业的规律和现实当中来。
张謇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,我们学习张謇最重要的,就是他身上有这种与生俱来的创业者的精神,敢于把自己状元的外皮扒下,赤裸裸地重新来过,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,这也是他的大转型。
张謇还有一个很厉害的本事,就是他做的这个棉纱纺织企业,过去农村都是用手摇纺纱,他是第一次用了机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来纺纱。
尽管他资金募集很难,但是在经营方面张謇是行家里手,而且刚好赶上机会比较好,所以第一年就赚了26,000两白银,这在当时是一笔巨资。他没有满足于此,而且很快就发现这个事要真正地赚钱,可以沿整个产业链来布局。
后来他又创办了榨油厂、肥皂厂、冶铁厂、造纸厂、印刷厂,到最后还搞了运输业,搞了码头,搞了食品,搞了地产。张謇这辈子总共创办了20多家企业,这些企业都跟中国棉纺业这个主业息息相关。
张謇创办的这个大生纱厂为什么迅速崛起?因为张謇用了我们现代人才明白的一个道理,在产业链、供应链和金融链条上去赚钱,既化解了风险,又把这个行业当中的每一个利润点都抓住了。
这种思维,今天的很多企业家、创业者都还不太具备,但是在100年前,张謇就会这么去想和去设计了,这也体现知识分子创业的一个优点。
知识分子创业有缺点,放不下面子和身段,但是知识分子毕竟是有研究功底和学术功底的,他一看就能找到经营的诀窍,所以迅速地就把企业给做大了。
这就是张謇的第一面,状元下海,状元变成实业家当中的一些精彩的故事。
张謇的第二面是做教育。要开启民智,就要培养人才,有了人才才能救中国。
张謇最宝贵的地方是他赚到钱以后没有满足,他仗义疏财,把大量的经营利润投入到了教育的创业当中,把每年所得的大量分红投入到了人才培养当中。他创办的企业只有二十几家,但是他创办的学校有370多家。他一辈子才73岁,中状元的时候已经41岁了,剩下30多年时间里,平均每年创办10来所学校,这很了不起。
他创办的学校名单我给大家念一下:今天复旦大学的前身,复旦公学是他创办的;今天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叫吴淞商船专科学校,是他创办的;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叫江苏省省立水产学校,是他创办的;上海有名的东华大学的前身叫南通纺织染传习所,是他创办的;今天江苏的河海大学的前身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,是他创办的;今天上海有名的同济大学,同济医工学堂是他创办的;今天国立东南大学的渊源也要追溯到张謇创办的国立东南大学。
这么多著名大学竟然都汇在一起,集中在张謇一个人身上。我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,真是醍醐灌顶。为什么我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,这就是伟大。
中国有钱人很多,中国的企业家也很多,但是有谁在自己的身后能留下这么多赫赫有名的教育资产呢?张謇身后的这些大学,他留下来的这笔精神财富,影响和改变了多少中国人。
后来张謇去世的时候,有很多名人为他写过祭奠或悼念文字,因为他们都是这个教育计划的受益者。比如胡适,便是张謇教学计划当中的受益者之一,给了张謇高度的评价。
教育家张謇干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,比如说他当年还创办了一个幼儿园,这个幼儿园先进到什么程度呢?多年前,这个幼儿园就配备了保姆、奶妈、教员,还有内外科的医生。这个幼儿园今天在南通还有遗址,这是把中国育儿育婴的观念带入了一个新时代。
他还创办了聋哑学校,为残疾人培养技能、解决就业,这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他甚至还干了一件很厉害的事。南通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,叫南通女子监狱,这个监狱的前身便是张謇创办的新型监狱。连监狱怎么办,张謇都去研究去设计,然后去推广,去落地,这就是张謇巨大的脑洞。他好像没有边界,他摸索、设计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张謇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前所未有的试验,做这么多的开创,这就是我们必须讲到张謇的第三面,叫政治家张謇。